一份言論被發表後,你能有多少個問題去反問?
你能用多少個角度與拆解方式去了解內容?
閱讀是種培養,也與環境文化密不可分。
李家同教授不斷的傳達網路文章的粗淺
卻在被他人反問的情況下只表示了他對網路文章那蜻蜓點水般的接觸與因研究工作太忙碌以致於沒時間做了解。
既然如此何必做出那麼果斷的結論?
李教授對時下的熱門事物有著相當大的見解,
而網路平台一直是大學生每天必使用工具之一(我想不只有大學生),
提供了方便性與全球性,可是我們卻自己產生了依賴性,
我想這是最寫實但卻又最無法被訂正的。
李教授口中的閱讀好壞到底是如何被定義?
對我來說,閱讀是不能被定義好與壞,
只要人本身擁有正確的判斷性與價值觀,
不管怎樣的書籍都是被接受的,
因為觀點不同,你讀到看到學到感受到的也都不同,
所以每個人的感想才會都不同,因此「正確」的閱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當然,其他性質的能力是需要特定書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