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1963)
Director: Éric Rohmer (艾力侯麥)

一位結合文學和電影的知識份子導演
以書寫散文的方式優雅陳述道德的複雜與曖昧。
大二那年
我在台北國際書展買了侯麥的小說《六個道德故事》
讀完那本書後,意猶未盡
於是找了電影來看,
其中「蘇珊娜」此篇最深植我心。

Christian Charrière and Catherine Sée
in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Suzanne’s Career), 1963 ,directed by Eric Rohmer.
侯麥《六個道德故事》
第2章:蘇珊的愛情故事(Suzanne's Career)
54分鐘的短片,侯麥透過角色設定
模糊了愛情和追求階級的界線
原來在現實社會的愛情關係中,他們只是初學者
侯麥是否想藉本片呼應楚浮1962年的作品《 Jules and Jim 》?
只是少了壯烈,多了些大智若愚。
『這些「故事」之所以自稱為「道德故事」,其原因之一是.....
它們可以說沒有身體動作:一切都發生在敘述者的頭腦裡……
我的主人翁們有點像唐吉訶德,他們把自己當作是傳奇中的人物
但也許並沒有那種傳奇。』 ── 侯麥


補充(來源-導演官方簡介):
艾力侯麥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對劇裡人物可以細膩地描繪其心靈層面,
即便是看來不大起眼的情愛故事,也能充分展現其魅力與深度。
侯麥最擅長以對話的方式,架構現代多角戀愛的男女關係。
在看似平凡冗長的對話裡,其實暗藏趣味與玄機;
在你認為毫無高潮起伏的情節,結局卻往往令人有如發現桃花源般的驚喜。
他的電影不只對白是雋永的,片中的主角,彷彿似曾相識,
就像我們身邊的朋友或是我們自己的遭遇。
想要不忠誠、卻必須忠誠,如此對知識分子善意的諷刺,
對其誇誇而談和理性外表之下隱祕的情慾煎熬,
正是六個道德故事所要體現給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你我自省和思考的。
這六個道德故事都以男性面對道德試煉的態度為基礎,
一而再再而三的詮釋男人自以為操控大局,
實則跌跌撞撞的愛情盲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