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風家書龍應台/安德烈合著 天下雜誌200710




一、相關書訊

作者龍應台號稱華人最犀利的一支筆,針砭時事,便辟入里,
《親愛的安德烈》裡卻是個在讓孩子獨立與放手間拔河的母親,
面臨所有家庭遇到兩代之間的隔閡問題,
她強烈感覺到「不認識」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


「以前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
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
她決定,重新認識這個十八歲的安德烈。


安德烈擁有二分之一德國血統、台灣八個月大時遷到歐洲,
在德國長大、生活,他在德國,龍應台在香港。
藉著這三年交流,母子漂萍離散藉著mailmsn書信往來不再各自蕩開,

不再把話題重複那些不痛不癢的問候:「吃了嗎─恩,功課做了嗎?」恩……





二、內容摘錄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
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
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
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MM 



「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

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
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
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
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三、我的觀點:

我們處在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年紀,也許不至於成熟,
但也不是懵懂無知,父母老用「判」而不是「問」和「瞭」我們,
給我們自由,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施予」不覺得那是我們本來就有的權利。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
                                                              ── 安德烈


德語有個說法:
「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妳就是沒心的人;
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就是個沒腦的人。」


想泛舟、體驗高空彈跳,我說這是年少「輕狂」,
媽媽眼裡卻是「清狂」放蕩不羈。
我陶醉事情過程,媽媽卻總潑冷水提醒我結果,
媽媽要簡單實在的平凡,我要凡俗的快樂,
我不了解她;她也不懂我。



   一位青少年讀者寫信告訴安德烈,
「性、藥、搖滾樂」是青少年公開的秘密,覺得安德烈把它說了出來很酷,

安德烈回信說:
「嘿!老兄,年輕當然好玩,但是也不必太誇張吧!
別忘了這是上任何一件事情後面都緊跟著一個東西叫做『後果』和『責任』,
不能不面對的,別以為那麼簡單。」

藥不只是酒精,可以是足球任何讓你全心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
搖滾越不僅只是音樂,它是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生活敢於探索。

就像第四封信的標題—年輕而不清狂。



「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聊天,他說談什麼?
我企圖追問,他說,我不是妳可愛的小安安了,我是我。」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
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像這本書母子在天平上對等對談,別分妳經歷過物資困乏,
我處在衣食無缺年代,像是朋友般的對談,讓彼此不不再自以為是。

「你是因為愛才顯得這麼無能,因為愛,才低聲下氣。」
我常鬧彆扭不接電話,媽媽傳來低聲下氣的簡訊像我投降,
在外頭倔強的女強人卻敵不過任性女兒。
孩子會大步向前邁進,向友情、愛情招手;
父母卻得面對不斷地在目送孩子背影漸行漸遠。



這本書投給我投下四面八方震撼彈。
他們母子間討論國籍認同、公民社會、左派、右派、自由、保守派,
是東方母親和西方孩子的思想衝擊。
十八歲,安德烈的生活已經那麼精采擁有世界觀,
能侃侃而談抒發自己對道德、藝術、貧窮、憐憫、政治的想法,
一點也不遜他的母親,整本書是母子智力對決、價值拔河。


闔上書本,我發現自己對媽媽的了解是多麼貧乏,
撥通電話…我想聽媽媽的故事,十八歲的她瘋狂、戀愛過、迷失過嘛?


什麼讓她快樂、尷尬?
從那時候起,
我開始和媽媽作朋友。




四、討論議題


有次在咖啡座,龍應台問二兒子飛力普「要不要上廁所?」

他抬眼看他的母親說:
「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
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問的嗎?
第二,上廁所不是非常個人的事情嘛?請問你會不會問妳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如果你覺得「要不要上廁所?」這話似乎常聽見,
你的父母真的知道你長大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