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Merce Cunningham,所以我認識了John Cage
前者為編舞家,後者為作曲家
因為他們,我對「Chance」產生些微興趣
講的不是機會,而是「機遇」與「不確定性」。
在東西方文化衝擊下,「前衛派」便被碰撞出來
遊戲規則一但被改變,並刻意逆向且不規則的操弄手法下
使其在專業領域中,排列出一場場沒有極限的作品。
當前鋒必具有實驗與革命的精神
不夠瘋狂不夠好奇,那也不夠本事創造新的流派
現在的我們稱他們「始祖」,讀著早已印在書籍上的文字
企圖藉由想像力去擬出一段「大師」的人生,而它依舊未完成。
渴望尋求答案是好事,但我認為這並不適用於藝術領域
嗯,我想應該說是-「完全不適用」。
《4'33"》是John Cage非常有名的作品,但多說無意
我的生活與情緒隨時在改變,此曲目給我的感覺也因是如此
實驗性質越強烈的越能刺激觀感,也越能激發不同於過往的想像。
常常莫名崇拜著某些小人物,同時景仰著大人物
不是說隨隨便便因為書本上的粗體字而自行將它偶像化
觀眾掌聲大小長短不算什麼,他們可以完全不在意
(抱歉,我好像離題了)。
Anyway,我想表示的是
他們,也就是所謂八大藝術領域中的人們,
沒有義務保證觀眾們會「值回票價」,或是
這麼說好了,他們沒有責任讓觀眾都喜歡他們作品
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很嚴肅也不得不去思考
如果風格與元素傾向於大眾,那必然成了商業化的藝術工作者。
如果想欣賞一場演出一件作品,請不要有過多的期待
留點空間給自己,所以我很習慣在看表演前放空,暫時性歸零
沉澱後的心情勢必對觀賞過程有所幫助。
於是我將《4'33"》樂譜刺在身上
不打算說明,文字易傷,表達不出,此刻無聲勝有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