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2014臺北藝術節(TAF) -《暗黑計畫 Black Project》


《暗黑計畫 Black Project》


Intro 

澳洲安東尼.漢密頓

        安東尼漢彌頓的當代舞作品結合了跨領域的嘗試,包括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其無法被界定的跨界性質成為安東尼作品的最大特色。
        安東尼新作《暗黑計畫1》於2012年首演,好評不斷,同時也為塊動舞蹈視覺劇場(Chunky Move)《全都留下Keep Everything》編舞。

        2013年三月,安東尼在澳洲狂舞藝術節演出《暗黑計畫1》重演與《暗黑計畫2》首演。新作《異端Heresy》尚在發展階段,於2014-15年推出,預料會是安東尼最具野心的創作。安東尼目前為澳洲委員會創意澳洲獎助計畫Australia Council Creative Australia Fellowship之受獎人。
                                   製作團隊
編舞與創作概念|安東尼.漢彌頓舞者|安東尼.漢彌頓、梅蘭妮.蘭恩影像投影|歐拉弗.梅爾音樂|羅伯特.韓克、米卡.凡尼歐、凡尼歐與凡涅茲製作經理|尼克.路克絲/兆樂製作
製作人|佛萊雅.瓦特森/英塞特藝術公司創作協助|澳洲政府澳洲委員會、維多利亞藝術部、墨爾本市政府、丹雅.雷德克基金會、莎夏.瓦茲與客人舞團及放射系五號
照片
版權|Dian McLeod and James Wright

(以上取自Taipei Art Festival官網)





演出前導時,主講人提到之前來台表演過的卡菲舞團
這是個相當不錯的提醒
因為當年卡菲舞團的舞作《有機體》
就是結合了現代舞與街舞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暗黑計畫》便是如此,融合現代舞街舞塗鴉文化。



為什麼要全黑,連舞者也將自己塗成黑色?
當一個表演者在全黑的舞台上舞動時,請問意義是什麼?
這場演出,觀眾不會看到舞者美麗的身段與驚嘆的舞技
一片漆黑當中,玩弄視覺空間和材質元素,組合出一場滿足感官的饗宴。


大多數的舞蹈作品中,我常以情緒投入之狀態敘述表演後的感想
但這不適用於《暗黑》
情緒的高低起伏幾乎在這40分鐘內被抽離了。



濃厚的電子實驗音樂,沒有明確的beat和rhythm
流水聲重複著,在迷流處,徘徊
一個不小心,那麼大意地,舞者突然現身再右側
兩個身影,右邊淡入,全黑的戲院,卻也仍隱約看見他們的形體移動著。
在前排中間的我,已把主角狠狠的抽絲剝繭一番

女舞者:全黑。黑色細肩貼身背心乾淨俐落的包頭黑色工作褲黑色舞鞋。
男舞者:全黑。黑色短袖寬鬆T-Shirt有亮度的光頭黑色工作褲黑色舞鞋和黑色後背包。

詭異的是,在沒有拍子的流水聲中
兩位舞者的動作卻是如此精確
同時地,沒有人慢拍;同步地,沒有人搶拍。

可是,我沒有聽到拍子,沒有聽到旋律
兩人的Combo精準,角度方向簡潔而有力。



鬆而不垮的Body Control」,這是我的形容。


芭蕾現代舞都各有一套技巧固定的暖身規律的步驟
街舞就不同了,它給你很多自由,也不需穿上緊身衣,你永遠Free to dance
前者,鬆而不垮,視覺上身體鬆懈了,但實際上卻是用核心肌群控制著體態
後者,收放自如,釋放力量也能收回保留,如憤怒而舞的Krump style
似非人體工學般的Animation、像身輕如燕的House。

鬆而不垮的Body Control-兩位舞者在一開始就給我投下視覺震撼
即便燈光微弱至難以清楚注視物件,舞者身體的線條依舊清晰可見。
撕下臉上膠帶,額頭鼻子鼻翼邊,舞者樣貌若隱若現
他,卸下背包,打開,大小不一的白球散落一地
隨後,鮮明的白色物件一一被舞者們挖掘,然後留下這些痕跡。





【三個重點一個方向】點線面右至左

右-邊舞邊畫出不完整的圓圈,再噴點白漆,像迷霧般漂流。

中-邊舞邊撕下膠帶而立即成形的線條,斷斷續續著,有高有低
   似電影《TRON》裡頭的場景,往地面一滑,從地板拉出膠帶附著於木板
   接著滴下一條條長度不一的白色液體顏料,空間瞬間由2D變3D

左-翻起地板貼靠在木牆上,如斑馬線的斜線,從木牆延續至地面,整齊劃一的線段。


舞者停留於左舞台,繼續舞著
眼前是以膠帶分割出區塊的舞台
分配好又隨機的燈光效果與節奏漸強的音樂輔助著
感官不停被挑釁,觀眾被迫與炫光影像正面對峙
耳朵無法合起,電音擾動聽覺。


有些黑暗,讓人覺得空間無限寬廣,如同太空
這個暗黑,結合了無形與有形的力量使人感到壓迫,黑白交錯。







最後這幾分鐘
眼睛吃力的注視前方,一塊塊打下燈光的區域
隨機不規律,每種亮光都引誘我們的眼球不停轉動
再一個不小心,那麼大意地
舞台瞬間全暗,伸手還來不及地又燈全亮了
表演結束。

這時我聽到其他觀眾們的錯愕。

一個人的掌聲、兩個人的掌聲、三個人‥…然後全場的掌聲
不約而同地確定它的結束
台上一位舞者也沒有,只留下他們從右到左演出所留下的痕跡
也就是那些白色的圓圈、線條、膠帶、斜線……



「舞者什麼時候離開舞台?」我猜想大家跟我一樣有這疑問。








【感官知覺>內心情緒】

演後座後,Antony跟女舞者(Melanie Lane)卸下「黑色包袱」
以白人現身舞台,這種視覺實在令我哭笑不得
剛剛的40分內,無形中我習慣了兩位舞者的黑
現在卻是白皮膚、棕眼球、咖啡金長髮、一身casual、Nike和Puma。


座談中,我是第一位發問者

我記得我是這樣說的:
「這場表演像參與一場科幻電影的試映會。
基於本身對舞蹈的認知,芭蕾現代舞跟街舞的內容元素相當不同
開場時,音樂屬於電子實驗性質,幾乎沒有拍子,只有噪音般的流水聲
但兩位卻能同時地進行動作,並且大多屬於poppinanimation元素
因此,我相當好奇Antony在沒有beats和規律的旋律下
是如何做到兩人精準的combo呢?
還是說,其實音樂裡有規律的節奏,只是觀眾沒聽出來嗎? 謝謝。


Antony對著我笑了,跟女舞者對看一下後
他面帶害羞的說:「Well....I guess our method is singing pop songs....like Billie Jean...」

觀眾笑了,藝術節的總監耿一偉先生也笑了
這答案讓我感到相當不可思議

接著他又補充
:「Your question is forcing me to reveal the secret! Hahaha...Okay,yup... the background music is kinda experimental style and no any regular rhythm; Anyhow, we started singing pop songs or make some own beats to help us can perform simultaneously.
It's like...uh... we kept practicing by singing out loud so that we can remember when should we start or stop. I guess the secret is that....you've got  to find a way which is suitable for you while creating and practicing work cuz my method may not fit in everyone. 
Anyway, that's my way, singing pop songs! Hahah...」


這個回答使我回想起之前看過的每場表演
似乎,又找出些端倪,些許不同的解析角度。




   
後續,幾位觀眾也提出了不一樣的問題
我的筆記並沒有做得很好
但大略記下了Antony創作【暗黑】的Concept

1. 用低科技產品創造出高科技視覺 
 (表演所用到的材料只有木頭、膠帶、白漆、保麗龍球、顏料)

2.由右至左是一個"Timeline"的概念,舞者右邊進場,畫著不完整的圓圈,
 舞台中央斯下斷斷續續的白膠帶,再到左邊,翻開一面連接地板的木頭牆壁,
 清楚規律的斜線成形,然後舞者再從左邊淡出退場。
 說明的是,我們雖然在表演、跳舞,但是我們留下的不是美妙的舞姿,
 而是藉由舞蹈方式留下創作的「痕跡」,這些白色的圓、直線就是「痕跡」。
 人,走過必留下痕跡。

3.過去式與現在式合併出的未來感。

4.這些塗鴉不完美,構不出一張完整的圖,而這就是我想表示的。
 每件事都像旅程,一開始不會太順遂,但隨著過程變化,你還是會走到另一個階段。
 即使不成功,那也都已經是過去式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
 可以回憶、從「痕跡」學習,但必不能停留。


*以上是我個人用英文記下的的譯文,但Antony其實說的很短。

Antony: 
You all should know is that we use low-tech to create high-tech work. 
It's a challenge and most of all, we got no money. 
That's really a big problem so we tried bunch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to create the images. 
Struggle a lot, and we still made it in 3 weeks. You know, it's talking abt timeline.
Like...uh...past time til present, ppl must left sth. behind., and we called it "history."
But never live in history. There's always a new begin, like a journey....
Once we got the curve then we must  find the way. 



最後
耿一偉先生問:「在這全黑的環境中,你們要如何檢視自己的動作是否有達到?」
Antony:「Examining work by recording practice video as a documentary.」





補充

Antony Hamilton Interview





* 延 伸 閱 讀 

Heather Hansen
來自紐奧良的Heather Hansen本身是位舞者兼藝術家
具有獨特品味的她,總是不遵循規矩的方式進行創作
她藉由身體之舞動完成畫作,畫筆與繪畫工具都是她身體的一部分
跪躺在白色畫紙上,盡情作畫,力與美的展示。
這樣的創作方式,跟《暗黑》有些類似
有興趣的人,可以找她的作品記錄片,相當厲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