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2014臺北藝術節(TAF) -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情色度假村 Plateforme》

2014 第十六屆臺北藝術節

另一種空間與影像的敘事:《情色度假村》






  劇情簡介:

惡漢小說家韋勒貝克筆下的男主角米榭,
在外人眼中是個循規蹈矩的文化部行政職員
對生命毫無期待的中年公務員,沒家人沒朋友沒戀情沒野心。
沒人知道他的消遣是到各種性場所買春,
直到他遇見在旅行社工作的友善豪放女瓦蕾西
機運讓他們倆相遇在泰國旅遊途中,回國後譜出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深刻戀情。
從未對任何事物感到熱情的他,終於被愛情填滿原本的空虛
在米榭的建議下,他和瓦蕾西共同規劃專為歐洲旅客打造的買春旅行團
眼見事業成功在望,就在他們倆了解愛的那一刻,
卻撞上了不可挽回的人生大轉折
世界又回復到偽善的祥和靜謐中……




  《情色度假村》對買春旅遊的「提倡」以及對性愛大膽又精細的描繪讓人渾身發燙

但這本小說更令人內心顫動的是‥‥

它向我們述說一個美麗憂傷的愛情故事













性 與 愛 的 必 要 糾 葛 


演出前的寧靜等待,是欣賞表演的開胃菜,
觀眾是準備食指大動的客人。

就像做愛時的前戲,
雙方必須經過一陣愛撫與挑逗,直到性慾埋沒自己
渴望征服與侵犯彼此身心靈的快感衝到腦門那一刻
到此,這就是做愛前的開胃菜。


一位女人跨步走向台前,在觀眾面前戴上假髮
相當熟練,或許是位髮型師或是有變裝癖的女人。
不對,什麼意思? 
她是位身穿白袍的護士,為何開門見山的讓我們留下疑問?
她離去,男主角米榭落魄的從旁走出
駝著背無精打采衣衫不整的像路邊乞丐
「瓦蕾西,她,死了。」轉身打開簾子走進前的米榭失落的說。


簾子圍出一間診療室,
是的,米榭在診所接受治療中。
診療室共有四人:米榭主治醫師護士攝影師。
前前後後,共一百二十分鐘沒有中場休息的戲劇
由這四人完成。


那位護士依循著脈絡詢問米榭對於過往的感受
-你對父親的死有印象嗎?
-你滿意你的生活嗎?
-你怎麼跟瓦蕾西相識的?
-你度假地點是怎麼選擇的?
-你對性愛上癮多久了?
-你為何將西方女性貼上不純節的標籤?
-你怎能如此消費女性,付錢買性?
-你,想談場戀愛嗎?







米榭的身影如殘影,在透視的簾子內更顯得神秘
觀眾如光明正大的偷窺者,透過簾子窺探米榭的私人生活
診療室內分成四塊區域
米榭癱躺在這護士挺直站那
醫生背對坐在後方攝影師則在斜後方等待他的拍攝戲碼。

荒謬,的確詼諧荒謬,但我們又不得不愛
攝影師暗示:「欸,我要直接在台上用DV拍攝畫面,你們看著。」
(表演藝術結合數位影像,是這幾年相當盛行的表演方式)









投影不停轉換,畫面不停顫抖
男主角拿起DV拍攝自己與性愛交纏的過程
一張張放蕩淫穢的影像是多麼真實的自戀
私底下的男男女女,在成為性愛俘虜時,不也這般豪邁嗎?
在我注視著米榭陶醉的神情時,護士卻悄悄的換了裝
她成了某性愛俱樂部的女郎,性感絲襪和貼身的亮片洋裝
Zoom in她的舌頭並投射在布幕上,米榭往前一站,影像將他包裹
整個人活在她舌頭中,她咬嘴唇用舌頭不停攪拌他
米榭將雙手貼付在布幕上,用想像力回憶被征服的快感。


此時,我得到一個訊息
護士在觀眾前戴上假髮隱約暗示出接下來出現的女人都是過去式
戴假髮此舉更顯示出:米榭那過於依賴用幻想迷戀女人的病態。
 






   



米榭是否反映出了現代人的速食愛情?

到底是為了身體的慾望還是心靈上的孤寂?
在市井小民的生活中,如此規律無趣,
行屍走肉般有何生存意義。
Repeat the same old shit days.

於是米榭在極限邊緣尋找一線生機
這條命還能留著,即使殘破不堪,至少性愛能讓他有存在感。
她,瓦蕾西,米榭遇上這位女人,機遇下的愛情豆苗轉眼間慢慢發芽
她,瓦蕾西,米榭覺得戀愛了-「我從未遇過這樣的女人,我愛她。」
男主角拉開布簾,向外偷窺一番
是我們在看米榭還是米榭在窺探我們? 
舞台開始轉動,遊蕩在幻想與迷流之間
彼此偷偷打著算盤,
妄想著用低調的方式走進對方的意識。        



米榭上癮了。







一開頭,男主角就告訴我們:瓦蕾西,死了。
這也非常清楚的表明他之所以會出現在診療室的原因
醫生護士的每個字句都勾起他的過往
美好的回憶使米榭墮落,他不想離開
他要他的女人繼續為他失魂替他口交。

我愛你,所以我跟你做愛。
我跟你做愛,因為我愛你。




 愛是性的表現? 
還是,
性是愛的表現?

      

      




不願終生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奴隸,
也漸漸成為社會邊緣人之際;
他與瓦蕾西開始了情色度假村之旅
這個事業肯定成功,這個事業不會落寞
因為總會有一群飢渴的人們要女人。


那麼,買春這回事,只有男人會做嗎?
為什麼不想想,當某位女人努力投入事業,辛苦賺錢,等待升遷的她
難道毫無性慾上的需求嗎? 


女人也一樣,回到家關上門後,用雙手來撫慰自己的寂寞
但在他人面前,卻會矜持的說自己不強求愛情,一個人就開心。
米榭認為買春不是壞事,難道買春是男人的特權嗎?
難道沒有女人在包養小白臉嗎?
走進社會的人,大部分是如此
-「開始工作賺錢了,愛情斷線了,性交是什麼感覺?」

人,都一樣
只是女人習慣用矜持保護真實的自己
這沒有錯,但不能因此將男人放大化。
米榭持續辯論,情色度假村是他最自豪的點子!


我看著當天表演的筆記,卻依舊無法用文字闡述
畫面會在腦海中浮現,也記得米榭對性愛著迷的放蕩模樣
偏偏又交錯在社會、現實、幻想與不肯屈就這該死日子的個性。
寄生蟲般的生活即將吞噬掉靈魂了
吊掛在邊緣求生著。

當天120分鐘的演出,該說的都說了,該演的都演了。
但有別於原文書,劇場用了倒敘法開頭
再加上投影燈光和舞台格局的設計
這幾乎讓我陷入米榭這男主角的人生裡。


文章的文字一直再重複著「性、性、性

那這麼說「」吧!
就像與心愛的人一起上了天堂,然後又再度復活
好笑的是,我們還能來去天堂自如。
像被抽離的軀殼
交融著,分不清你我
靈魂在天堂纏綿,空殼留在地球表面
腦袋也被清空,不理性的追求性愛
那感覺像永恆,其實只是一瞬間。
如放開已被拉到極限的橡皮筋,突然放掉
我們再度回到這空殼。
復活了,與愛人離開了天堂
繼續心跳生活著,直到人老珠黃
這過程,把握機會享受天堂的刺激快感

上帝與天使狂歡,性愛成癮到慾求不滿。

米榭的買春是為了身體的飢渴還是逃避現實的空虛?
女人含住他下體使他上癮,但在結束之際,卻感到更空虛。
用錢買來了快感和刺激,但他明白依舊買不到愛情;
從失落的人生開始找尋,似乎到手時,卻又回到原地。

然而中年的外貌已失去魅力的男人,談的了愛情嗎?


可是,瓦蕾西死了

他失去唯一有辦法成功的愛情
或許只剩陌生女子的軀體讓他磨蹭蹂躪以滿足自慰的孤寂吧。



躺在床上的米榭醒了。
「你終於醒了。」白袍醫生坐著說。
「你已經昏迷三天了。」護士彎著腰對他說。
那些過往那些景象那些台詞與對話
都只是米榭分不清過去與現實所編織而成的夢境。


「瓦蕾西,就這樣消失了。」有氣無力的米榭碎念著。「她走了。而我,又回到原點了。」


起身,駝背的身軀緩緩地轉向後方
無精打采衣衫不整的像路邊乞丐
燈光漸暗,他,拖著步伐離去。
我想,米榭是渴望愛情的
可惜,愛情得來不易
於是,他開始學著把性偽裝成愛情
接著,沉溺。








*補充:




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

慕尼黑室內劇院(Münchner Kammerspiele)是德國首屈一指的戲劇團隊,創立於1911年。當時是一家私人劇院。1926年,該劇院遷到了一處青年風格的劇院,塑造著慕尼黑室內劇院的演出風格。2010年,來自荷蘭的導演Johan Simons擔任藝術總監後,擴大國際合作的面向。2013年由44位劇評家票選,以最高得票率,獲得最佳德語劇院。此後,致力於支援和促進國際青年導演,交出亮眼成績。




藝術家

 
米榭韋勒貝克
本劇改編自「法國文壇壞痞子」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同名小說


  米歇爾托馬Michel Thomas),筆名米歇爾維勒貝克(1956年或1958年2月26日-),法國作家、電影製作人、詩人。米榭‧韋勒貝克-社會邊緣的天才。是當今法國文壇最暢銷的天王作家,被譽為自卡繆之後,少數幾位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擁有廣大讀者的小說家。1991年,為美國恐怖小說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著傳記《H·P·洛夫克拉夫特:對抗世界,對抗生活》。1994年,第一本小說《戰線的延伸》(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發表。1998年發表小說《無愛繁殖》(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s),2001年發表《平台》(Plateforme)。2010年憑小說《地圖與領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獲龔古爾文學獎

       
       導演-史蒂芬基米
基米大膽改編原作,以心理諮商室為場景,
當男主角娓娓道來不堪的愛情故事時,層層紗幕虛實掩映,
同步上演他奔騰喧囂的內在小劇場。

  史蒂芬.基米(Stephan Kimmig)1959年3月1日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通過大學入學考試及服行替代役後,於1981-1984年在慕尼黑的戲劇學校接受專業培訓,隨後在柏林席勒劇院擔任副導演。1988-1996年在阿姆斯特丹居住,在荷蘭與比利時的獨立劇場界中自由執導劇作。1991年後,基米被弗德烈薛爾瑪帶到佛萊堡繼續從事劇場製作。在往後的許多年,基米在斯圖加特國家劇院與後來擔任劇院總監的薛爾瑪及其團隊也透過不同的合作形式持續保持往來。2000年開始,基米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漢堡的塔利亞劇院,不過也數度與柏林的德國劇院合作,2004年更首度在維也納的伯格劇院搬演劇作。
  基米是當前德國劇場界中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之一。他出身於獨立劇場、在中型劇院工作多年、如近執導作品更遍及歐洲德語區。他的「導演模式」無規矩可循。基米被喻為同世代最多才多藝的劇場導演之一,既沒有特定的審美觀,也不自我設限在固定類型的作品。「程序」不在他的字典中。基米以好奇中帶批判、謹慎卻又不予尊重的獨特混搭方式處理題材;他可以使文本保留原來的形式,以高度感知的方式試探呈現的可能性。
  基米有一次當旁白時曾如此形容他的信念:「(劇場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學習精準而矛盾的觀察力。」


        演員-史蒂芬夏夫
  今年40歲的史蒂芬.夏夫(Steven Scharf),曾於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學,畢業後先後於耶那劇院、科隆劇場、瑞士巴賽爾劇院及弗萊堡劇院工作,與芭芭拉.弗雷、賽巴斯汀.努伯林和拉斯歐.華伯等德國知名導演合作。
  夏夫在《情色度假村》中的精彩演出使他拿下了《今日劇場》雜誌2013年度最佳演員獎,同年他也獲得了德國戲劇界的另一殊榮─Gertrud-Eysoldt-Ring大獎。

  

              舞臺設計-卡蒂亞哈斯

  卡蒂亞.哈斯(Katja Haß)為舞台與服裝設計師,出生於1968年的克雷費爾德
她在維也納師承舞台設計師艾瑞克‧方得(Erich Wonder),畢業後曾有兩年時間在漢堡大劇院(Hamburg Schauspielhaus)擔任安娜.維布洛克(Anna Viebrock)的助理設計師。哈斯自此與基米在劇場上合作密切,近期基米幾乎所有作品中的舞台皆來自她的巧思。
  1996-2000年間,哈斯在斯圖加特國家劇院做常駐舞台設計。
  作品包括:菲利浦.莫里茨(Philipp Moritz)的《直率》(Blunt)
       茱蒂.赫茨柏(Judith Herzberg)編劇
       史蒂芬.基米 (Stephen Kimming)執導的《活著》(Überleben)
       古希臘悲劇作家小塞內卡(after Seneca)的《塞厄斯提斯》(Thyestes)。
  


             

       服裝-安雅冉伯斯

  安雅.冉伯斯(Anja Rabes)1966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以裁縫師身分在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實習後,便開始修習劇場學,並分別在漢堡德國劇院、維也納柏格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擔任佈景設計師。維琳娜魏斯(Verena Weiss)和卡洛琳卡爾森 (Carolyn Carlson)的舞蹈作品,是冉伯斯自己設計服裝的處女作。她自1994年便與劇作家約西維勒(Jossi Wieler)、史蒂芬基米(Stephan Kimmig)及安瑟恩韋伯(Anselm Weber)固定合作,於其戲劇及歌劇製作中設計服裝。2002年起在舞台設計領域中開始嶄露頭角。除與史蒂芬基米和卡蒂亞哈斯(Katja Hass)持續性的合作之外,冉伯斯目前在柏林德國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和漢堡德國劇院擔任服裝設計的工作,最近亦在英國劇作家西蒙.史提芬斯(Simon Stephens)於維也納柏格劇院演出的作品《威斯特湖》(Wastwater)中設計戲服。



製作團隊:
導演|史蒂芬.基米
舞臺設計|卡蒂亞.哈斯
服裝|安雅.冉伯斯
音樂|米歇爾.維侯維克
攝影|朱利安.庫巴斯克
燈光|沃夫剛.戈博
戲劇顧問|馬諦亞斯.根特
演員|卡蒂亞.賀伯斯、沃夫剛.培格勒、史蒂芬.夏夫
助理導演|凱特林‧范德‧瑪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