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關閉了臉書。
今早,我八點多就起床了
我被餓醒,心情很差,有一種連文字也表達不出的想法
騎車去全聯,想買一大堆零食回房間大口大口吃
人的犯賤在我購買零食中被挖掘了
買一堆,不用怕。
但我卻習慣成自然的看了標價後拿起商品比對熱量和反式脂肪
走出店家,我買了四樣零食,只花了59元。
錢包裡帶著兩百元決定大吃的我,最後還是被控制了
被控制什麼?
不敢發狠大吃大喝,認為瘦即是美;所以我不敢真正的做自己。
以前我們玩什麼?
國小時,瘋迷聊天室 即時通 貴寶地與賀卡,一切對我來說新鮮無比
國中時,瘋迷留言板 PC交友 報台 製圖 奇摩家族 網拍和街拍,我開始玩了
高中時,瘋迷無名小站 Youtube 樂多 Xuite,部落客慢慢成形
現在大學了,我們瘋迷什麼?
瘋迷臉書 Twitter Plurk 微薄,微網誌興起了
高三那年,我辦了臉書,我沒什麼在玩,因為朋友都愛無名
大一下,突然間我對無名反感到不行
我開始去了解臉書,後來朋友一個個也跟進來,接著上癮
每個人都是Facebooker
就連我去丟履歷找工作,裡面的人還請我留下臉書帳號
以前資料要填即時通帳號,無名帳號,現在是要填臉書帳號
它的影響有多麼大,一個人還好,兩個人沒什麼,三個人不怎樣
但當數量漸漸地擴大時,它成了一個主流,時代往哪走 人就往哪走
我猜,創辦人在電腦前大笑了,他成功了
同學不再打網誌,每天用間段的幾句話po上臉書代替一切
照片傳到臉書,傳完就開始標籤,然後你的塗鴉牆又增了很多相片
臉書開始有它自己的專屬頁面了
電腦打開後,一個藍色logo的網頁顯示在那,之後就不曾關掉
因為通知一個個跑出來,紅色的框框逼迫你去按下它
一點下去,就成了沒完沒了的臉書迷。
發文,遊戲,相片,粉絲專頁,私人訊息兼附件,英文拼錯還會自動幫你糾正
認識新朋友,尋找舊朋友,連結轉貼分享,建立秘密社團
聯絡情感,線上聊天,打卡,訂閱專欄,即時訊息通知
還有一堆我講不完的應用程式與功能
這麼棒的網站,幹麻不使用呢?
方便又簡單,符合現代人的惰性,現在連智慧型手機都少不了它
吃飯時,一支手機拿出來,手指在螢幕上滑阿滑的
拍張照,修一下圖,然後隨即po上臉書兼打卡兼標籤兼寫內文
誰不愛呢?
現在,我大三
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在幾個月我就大四了。
「我不可能不玩臉書。」我自己認為
我是標準的宅女,應該是腐女了
每天玩電腦 看電影 聽音樂 看影片 玩臉書
我可以不停的按「最新動態」一直發露大家,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開始再結束。
這不是被控制,不然是什麼?
五個小時前,我關閉它了
我再想我可以撐多久,用電腦不看臉書的這段日子可以維持多久
我想了好久好久,我發現好可笑
我發現是不是撐不了一天呢?
以前的系學會辦社團,熱舞社辦社團,一群朋友辦社團,上通識不熟的也辦社團
好,很好。
如今連我大學的教授們也在臉書上辦了班網 寫作社團和口語社團
幹麻? 要我們每個禮拜打兩篇英文日記並po上去,教授藉此打分數
口語老師要求我們po上每次英文演講的影片,並讓同學留言給意見
這樣的現象,形成了一個問題:
在每個人都有臉書帳號的環境下,想不被控制,是不是就得靠自律了?
Self-Discipline 自律性,剛好是我上大學第一天學到的新單字。
現在我了解它有多麼重要了
「要如何完成課業上所要求的任務,同時,又不受誘惑而影響生活型態?」
這是個難題,我甚至認為它不會有解答,除非有東西將它代替
但不可能,近期內不可能;臉書是現在大家最火的溝通管道
那我要怎麼把自己管好?
臉書。
它的可怕之處不是大家擁有它
而是;不管你瀏覽到哪個網站,網頁上都會出現那個藍色中有F字型的小框框
按下去,你就進入臉書的領域了。
看網拍,往下拉,藍色框框在那,這次不是F字型,是一個大拇指的手勢
按下去,你就到那網拍的臉書轉屬頁面,還會定期更新貨物內容,上傳相片
國外用「LIKE」,台灣用讚。
這是因為文化差異的關係,大拇指在台灣表示讚賞,但在某些國家卻有不同的意思
所以,這又凸顯了它的影響性
藉著每個國家文化背景的不同,臉書中的內件功能也有所轉換
臉書。很厲害吧
到Youtube, Vimeo看影片,喜歡就轉貼吧,分享到哪? 臉書。
去Chictopia,FaceHunter,UKbook瀏覽資訊,喜歡就分享,按個讚,到哪? 臉書。
去觀看文章,發現作者很吸引你,按進個人資料,你會到哪? 作者的臉書。
不管你到哪個網頁,就是會有那個藍色小框框在
點下去,讚。
臉書,它不僅是個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的媒介,它還是個推銷商品的黃金地帶
有多少廠商想在那打廣告,放上自家產品的Logo
「關鍵字」已經不夠了,臉書的影響力遠勝過一切
一個人轉貼,大概給它個半小時,可能已經有一群民族得知此資訊了
臉書。
流動速度快,網頁更新快,符合現代人的個性,簡單,好使用。
老天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幾個月前,臉書效仿了Plurk的時態動報
開始了TimeLine的模式,我是我們那群最先開始使用的
因為我想知道它又可以影響什麼
一開始,我非常不習慣它的新頁面和排版模式
非常難懂且複雜,摸不透它的動態更新
「好醜,難用。」那時我心想
後來看到一位朋友發文:「臉書又換新版面了啦,難用死了,根本看不懂!」
是不是開始有改變了呢?
時間過去,兩個月後,怎麼著?
大家習慣了,沒有人因為版面問題不玩臉書
反而,他們習慣了,甚至很多人開始自動更新成動態時報介面
前幾天,我一位朋友發文:「現在每天換封面照片變成我玩臉書的樂趣之一了!」
影響力來了,它創造出「個人化」模式
沒有以前那統一的版面,它多了封面照和排版選項
因此,臉書多了一種「個人特色」;也就是說,臉書迷可自行美化
雖然只是版面大小與封面的不一樣,但確實,是另一種新氣象
不斷的更新
是為了讓人們繼續使用
「喜新厭舊」一直是我們潛意識中的某一塊認知
我們不會承認,但在生活中,往往都會出現此種態度;只是沒人同意。
人是犯賤的,的確
密度越來越大,使用者越來越多,集中人群的意識並得到無形的肯定
我想這就是臉書的開始,凝聚力影響環境
「我覺得我這樣很好阿,這髮型很適合我。」
突然有一天,很多人開始染別種顏色,剪妹妹頭,燙空氣捲
「我也好想要那樣喔!」
幾天後,你的樣貌變了
甚至有國外網友創了這個詞:「Dissociative Facebook Identity Disorder」
這是用來形容 Facebook 和現實生活的精神分裂症,
雖然是同一個人,卻在兩處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個性。
我認為很中肯,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回文我可以打:「好感動喔,謝謝大家都那麼支持我,超愛你們的!」
:「要好好照顧自己喔,記得多休息喔」
可能還順便加個愛心之類的。
但現實生活中卻是:「喔喔,好阿,謝囉!」
:「欸,要去看醫生啦!」
可能沒講幾句就轉身走掉。
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喔 不!我想他是正常的現象
但臉書的興起,讓它成了實際交友關係中的負面現象
這跟一開始的即時通一樣,藉由文字跟朋友聊天 連絡感情
但文字的表達往往沒有面對面溝通來的直接
所以誤解的導火線會出自於網路的文字內容
文字沒有情緒,閱讀者本身是靠自己的觀感去體會文字
因此,誤會開始,沒有解決,沒有當面講明,最後只留下疙瘩。
換句話說,臉書完全把這種情況更加擴大。
靠網路表達,文字流動速度快,或許再加上他人的回覆
情況會怎樣? 這無法斷定。
唯一能確定的是,誰不愛臉書?
就算它真的讓你生活出了狀況,有了不好的改變
又怎樣? 你還是需要臉書,要發文 回文 按讚。
依舊是臉書迷,就算不承認
「習慣是66天養成的。」
這是現代人的相處模式,那幾乎不是溝通了
溝通是可以解決問題,清楚彼此想法或更加了解事情內容
臉書只是表面上文字的表達跟傳遞,只是種媒介
我覺得這很重要,非常重要
因為我是臉書迷,而我發現它影響我了
我可以待在家用電腦用上一整天,臉書網頁不曾關閉
笑了笑,這不可怕嗎?
沒人打文章了,沒有人肯寫一段話了
沒人靜下來閱讀長篇文字
臉書的更新速度使人民習慣了跳躍式的閱讀。
滑鼠一按,你等於到了另一個世界
臉書上有一千多個朋友,實際上,你熟的有幾位?
好像都快不認識彼此了。
懂得發露對方的近況,但卻缺乏行動上的付出。
這詭異也值得探討。
問題出在哪了呢? 是不是像吸毒般的無法自拔?
我關了臉書
我可以維持多久
沒有臉書,我生活有什麼改變
更好? 更壞?
還是我誤會了?
誤會了臉書,其實它是個必需品,就像你每天都需要進食一樣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