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ies、revue,差在哪?
什麼是vaudeville?
拜託讓我搭時光機回到20年代。
這篇文章解析的非常棒!
真正的 Ziegfeld Follies
- Revue一詞就來自法語。雖然美國在19世紀初就有相似的時事秀,但真正興盛,卻是在1916年-1932年之間,即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經濟危機期間,是一種復合表演劇場娛樂,它集中了音樂、舞蹈和滑稽短劇。
- Follies-隨著20世紀初美國經濟起步,到了一個名為齊格飛的製作人手中完美融合,此人深諳娛樂市場之道,將金碧輝煌的華麗平台、美女如雲的粉腿芭蕾、精采熱鬧的流行歌曲全搬上舞台。同行認定這種砸錢的製作必定賠本,紛紛取笑他是傻子,卻沒想到齊格飛的戲不僅大受歡迎,還造成劇場界的「蛋塔效應」,於是之後便稱這種戲為「follies」(笨蛋砸錢做的戲),中文翻譯則取實質意義與諧音翻譯成「富麗秀」。
- Vaudeville (音樂劇前身)- 大多指綜藝歌舞秀劇團的滑稽表演,一般說來,典型的綜藝節目表演有8到14幕,或稱之為節目 (turns) ,其間還會包括一丁點各式表演。綜藝節目表演(又稱為「雜耍」variety)包括了魔術、音樂演奏、舞蹈表演、歌舞秀、雜技表演、戲法、喜劇劇目、動物特技、名人客串演出及無名小卒的現場表演等各式各樣的表演項目。
音樂劇(musical)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成形以來,一路吸納輕歌劇(Operetta)、雜耍綜藝歌舞秀(Vaudeville)、富麗秀(Follies)以及音樂歌舞輕喜劇(MusicalComedy)等表演形式的元素;到了一九二七年,音樂劇場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畫舫璇宮》(ShowBoat)一劇奠定「敘事音樂劇」(Book Musical)的基礎,從此,具備嚴整敘事架構的音樂劇作品遂逐漸成為音樂劇場的發展核心。
後來,英國的歌舞劇隨著巡迴演出團來到了美國,1866年,紐約上演了一部綜合了喜歌劇、鬧劇和芭蕾舞特點的戲《黑鈎子》,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續演出25年之久,並被後人公認爲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擺脫了歌劇模式的音樂喜劇。正是這出戲,不僅帶動了美國本土的劇作家及演員的創作勢頭,同時爲現在人們俗稱的“百老彙音樂劇”奠定了基礎。音樂喜劇就是“百老彙音樂劇”的正式名稱,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喜劇,有時劇情近似於悲劇。
有許多人是藉由《歌劇魅影》、《悲慘世界》或《貓》等名劇,才知道什麽是百老匯音樂劇,不過有許多家喻戶曉,被稱爲“歌舞片”的經典電影,如《真善美》、《窈窕淑女》,
及曾獲得金球獎的《芝加哥》等影片,其實也都是根據百老匯音樂劇改編而成。
即使經過一百年,百老匯音樂劇的魅力依然不減,也許你不知道《貓》是根據艾略特的詩集改編而成,但你一定會哼其中最著名的歌曲“回憶”(Memory);也許你也不知道《歌劇魅影》的劇情大綱,但你一定曾聽過那首充滿愛意的“夜半歌聲”(Music Of Night),
這就是百老匯音樂劇神奇之處,巧妙集合古典與流行音樂元素,展現了獨特的迷人魅力。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
又稱爲“歌舞劇”,它正式的名稱應該是“音樂喜劇”(Musical Comedy)。
音樂劇在全世界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和歌劇不同的是,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這種由優美音樂配合著炫目舞臺效果的表演方式,更能滿足觀衆在視聽上的享受,因而比戲劇 (Play) 或歌劇 (Opera) 更吸引大衆。
百老匯的演出型態根據劇場大小,可分爲三種: 第一種是我們一般所稱的百老匯秀(Broadway Show),以音樂和戲劇爲主的表演,長年演出曆久不衰的知名劇碼。第二種稱爲外百老匯(Off-Broadway)。製作成本較小,舞臺不似百老匯歌劇豪華,通常演出具創意的戲碼。一旦戲碼成功,也可能搖身一變爲大型的百老匯秀。第三種稱爲超外百老匯(Off-off Broadway),這是小型劇場具實驗性和前衛的表演。
*相關連結補充
我真的是太太太太淺了,
除了網路上的資訊和文章外,
改天真的要再跑一趟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了
那是個神祕又神奇的好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