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惑 Doubt》
一個女人在和朋友八卦一個她不了解的男人,那天夜裡她做了個夢,一隻巨大的手出現在她上方,指著她。她立刻渾身上下都充滿了罪惡感,隔天她跑去懺悔。
她找到老教區的 O'Rourke 神父,她跟他說了所有的事。
「八卦是罪嗎?」她問老神父,「那隻指著我的手是全能的主的嗎?」
「我能請求您的赦免嗎?神父,告訴我,我做錯什麼了?」
「好!」O'Rourke神父回答她,「沒錯,妳是一個愚昧無知、沒有教養的女性!」
「妳不該以錯誤的認識去看妳的鄰居,妳玩弄了他的聲望,妳應該發自內心覺得羞恥!」
於是那個女人承認她錯了然後請求寬恕
「現在還不行!」O'Rourke神父說,
「我要妳回家拿個枕頭去屋頂,用刀子把它割開再回來找我。」
於是那女人回家,從床上拿了個枕頭,從抽屜裡拿了把小刀去屋頂的逃生通道,
刺進枕頭。然後規規矩矩的回到了O'Rourke神父那裡。
「妳拿了枕頭和刀子?」他問。
「對,神父。」
「那結果呢?」
「羽毛。」她說。
「羽毛?」他重複了一遍。」
「到處都是羽毛,神父。」
「現在,我要妳回去,把每一根被風吹走的羽毛撿回來!」
「啊?」她說,「這是不可能的。我不知道羽毛都吹去哪了,到處都是啊。」
「那麼,」O'Rourke神父說,「那些就是謠言!」
----------------------------------
心得:
這部片名翻得不好,doubt指疑慮,但經過劇情的轉變後,「誘惑」顯得很不貼切。
在某地它翻譯成「聖訴」。
用原文doubt下去分析,這部片從頭到尾的確都充滿了疑慮,和許多問題。特別是一開始,神父在佈道上就點出了這個問題,神父說:疑慮是強大有力的,它強大到讓你深信不疑。
尤其是中間安插了一個關於羽毛的故事,我覺得它強調的很好,平常人與人相處間,
可能只是聊天討論,但一個不小心,以訛傳訛,事實都會被扭曲,就會像片中談到的羽毛一樣,將枕頭切成兩半,內裡的羽毛會散落一地,而這個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八卦。
在我求學階段的時候,也曾被誤會過,也曾因為他人扭曲了我的話,導致有不實的事實開始流傳,後來傳到我耳朵,當下我就疑慮了,因為我不認為我做錯了什麼,所以那時候我就去找曾經和我溝通過的人,想問出個所以然來,後來我得知了整個過程和原因,當下我感到很欣慰,認為這個誤會給了我一個答案。
可是,很可怕的是,我發現我所聽到的只是從一個人的嘴裡說出,然後我就相信了,有時候我還是會懷疑,她說的話是否一致?
所以doubt這個詞一直在我生活中來來去去,相處間必定有誤會,
但在了解之後,又會想再度確認,是否可以放下疑慮然後完全相信?
像片中校長一樣,神父給了他一堆說詞,告訴校長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那位黑人學生,但是校長依舊不相信,最後甚至用謊言引誘神父不打自招。這一幕我就覺得很可怕,因為校長沒有證據,為了想要神父承認,她就撒謊好得到她所想要的答案,並解決掉她的疑慮。
這剛好也可以呼應片頭所說的:疑慮是強大有力的,它強大到讓你深信不疑。
所以在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充滿疑慮,有時候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去看清楚,去雞蛋裡挑骨頭。這部片給我的衝擊很大,因為它是一部沒有結局的電影,到最後那位校長哭著說:我依舊感到困惑,感到疑慮。這表示,很多事情達到目地後,那時我們就自認為已經解決了。常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事情結束後,我們就成為旁觀者,接著就更容易看出個所以然,最後才發現,自己依舊充滿疑問。我看到結局時,我覺得這是導演故意留下的,因為這部片就是doubt,不需要完美的結局。
重新再想過後,我覺得生活周遭也有很類似的情況。片中表示修女們從來不跟神父牧師直接問問題,這樣是越矩無禮的行為,就像那些學生不可以碰觸修女一樣。一切都是有原則的。但之後校長她自己打破原則,在一個沒有第三者的環境下單獨與神父攀談。我覺得這也是種疑慮!我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學校提倡無菸校園,但是有一次放學我卻看到老師在學校的某個角落抽菸,這也是種疑慮!
當上層發出一個命令,告訴我們什麼是規則,什麼是我們該遵守時,卻發現他們其中已經有人打破規則了。當下我就充滿疑慮,但身為學生我當然是假裝沒看到,馬上背著書包離開。如果再仔細想想,會發現其實生活周遭有很多疑慮!
我覺得這部片很有啟發,它的故事不需要結局,而是一個引人思考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