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蝶/悲夢】Dream (2009)
夢蝶,莊周夢蝶。金基德導演只讀過一本"書"-聖經。
人會作夢,有噩夢,春夢也有白日夢。
潛意識很有趣,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你的夢,可能來自你潛意識所渴望或是遺忘不了的人事物
當人生陷入無法避免的困境;當環境依舊殘留傷心瑣碎
逃避不了,所以幻想並期待有個美夢讓醒來的瞬間能嶄露微笑。
恨的,惆的,愛的,依戀的;
有如血液般一天24小時不停循環,不停流動
它會待在你身體直到哪天你真的放下。
在講這部電影前,我得先提一下大家覺得無趣的《齊物論》
《齊物論》-
這是莊子談過最深澳也最令人頭疼的一項理論。
首先它告訴我們一個重點:"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生滅無常,不會永恆存在。
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就是"今之聽話者,非前一秒之聽話者也"。
我們現在坐在這裏,可以體會到,只要是清醒的,一定有思想。
但回轉來反省、體會一下,沒有一個念頭,沒有一個思想是永恆存在的。
一個個很快地過去了。
我們腦子裏的意識形態,只要一想到"我現在",
便又立即過去了,現在是不存在的。
未來還沒有來,我們說一聲"未來",
就已經變成現在了,這個"現在"又立即過去了。
像流水的浪頭一樣,一個個過去了。
莊子說過:
「要懂生滅無常這道理,只有達到亡我的境界才可以體會。」
"齊物",萬物皆齊,沒有差別;宇宙萬有平等,沒有不同。
《齊物論》講述人們如何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
達到那個真正無差別,真平等的那個道理。
金基德導演不愛直接表明脈絡,也不愛一語道破。
猶如他所說的:
「多混合的形象,我執著於那些形象,放在我的電影裡。」
但在【悲夢】中,金基德先生在前半段非常直白的表明劇情
而非【飄流慾室】片中,那樣沉悶單一卻深奧的手法。
假如,整部片如此順暢且無需空檔來思索一番,
這樣我肯定失望至極!
但怎麼可能呢? 金導從不讓你輕鬆結束他的電影。
在日語韓語的交錯下,從中斷開始,漸漸的,一步一步的
「是實是虛?」
「是夢是醒?」
「是真是假?」
這三個疑問句,會是你步入【夢蝶】的第一步:
開始懷疑了。
人們內心的愛恨情仇怎會如此真實呢?
兩個陌生人,用「夢」聯繫出一份微妙卻悲傷的愛情。
是的,我愛妳卻得不到妳;是的,我恨你卻得與你做愛纏綿。
一個人作夢;另一個人負責實現
你的愛由她來完成;她的恨實現你的渴望。
不需太執著於劇情的真實性,別在意兩人的接觸是否有科學根據
你得清楚,當莊子提出《齊物論》時,那時科學並不發達
因此可得知,理論被提出時,是來自莊子本身的思維與疑惑。
當內心感受大於外在物質的影響下,你更能思考生命的奧妙。
「在想什麼?」
「我疑慮了什麼?」
「我....... ?」
隨後劇情交錯,兩人手銬著,避免悲劇發生
然而,片頭破題的「黑白同色」也在此傳遞了兩人的命運。
由愛生恨,男人夢見他殺害前女友;
女人則在夢遊間殺害了前男友的新歡,也就是那男人夢見的前女友。
男人醒過來,卻發現手銬被解開了
到達現場時,女人已將她所恨的前男友給殺害
而男人在「夢中」完成行動。
在這段劇情中,我自己衍生出兩個想法
第一,男人已戀上這女人,進而在夢中殺害了他長期以來無法忘懷的前女友。
第二,女人已戀上這男人,進而願意在手銬彼此的情況下,
異常的解鎖離去,並殺害她長期以來恨之入骨的前男友。
這兩者間的共通點,非常明顯,就是他們已愛上對方。
在最後的劇情裡,莊子《齊物論》中提到的:
「只有達到亡我的境界才可以體會。」
也真的實現了。
你忘記你愛的人,妳忘記妳恨的人
夢醒時分,融為一體;
黑白同色;相愛就無分歧。
【悲夢】是部細膩的電影,
從開頭的一黑一白到結局的黑白同色,
或許,也意味著夢與現實相同的可能性。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到底是夢還是現實?
沒有答案的結局正是導演想表達的。
亡。
雪地間,握緊雙手的兩人,就是最美的結局。
「似醒非醒間,會出現人們所說的多維空間,那些空間裡,
有許多混合的形象,我執著於將那些形象,放在我的電影裡。」
-金基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